當我閱讀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時,感覺不像在看一本書,更像是走進一個深邃卻溫柔的靜室,聆聽兩位長者,一邊泡著熱茶,一邊說話——那種話語,不只是語言,而是穿越時間、苦痛、政治、宗教、種族的智慧。這樣的對話,已不多見了。
這本書是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,一位是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,一位是南非良心象徵屠圖大主教,晚年真摯交會的結晶。你很難想像,他們的生命故事如此沉重:一位流亡數十年,無法再回故土,一位見證種族隔離最深的黑暗、也參與南非的療癒之路。但正因為苦難,他們對喜悅的理解,顯得格外有份量,也更令人信服。
作為長年書寫與教學的人,我常思考知識如何轉化為行動,情緒如何轉化為能量,而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答案:喜悅不是一種奢侈的情緒,也不是逃避現實的糖衣,它是一種心靈肌力,是我們在風暴中依然挺身而行的理由。
我很喜歡他們談論「喜悅八大支柱」的方式。那不是空泛的靈性口號,而是一系列具體可練的觀照力與內在修煉。從謙遜到幽默感、從寬恕到慷慨,你會驚訝於這些看似柔性的品格,竟是穿越亂世與苦痛的最強盔甲。
這些年,我在企業授課,在大學教書,也在社群媒體平臺上陪伴成千上萬的學習者,有時會聽到這樣的提問:「老師,我該怎麼面對人生的不如意?怎麼在焦慮裡重建自己?」說真的,AI 可以生成一萬種解法,但這本書提醒我,真正撐住一個人走下去的,不是工具,而是一個觀點,一份情緒的底蘊——喜悅,就是這樣的存在。
兩位大師的笑聲,在書裡是聽得見的。他們談老去的孤單、國族的創傷與信仰的掙扎,甚至談死亡,但你不會感到沉重,反而像是在被陽光灑落的房間裡,被溫暖照著。他們幽默,互虧彼此,談佛法也談基督,卻不傳教,只傳心。他們在人生的盡頭,選擇聊喜悅,而不是遺憾;我想,那是他們給我們所有人最深的祝福。
這不是一本只能放在書架上欣賞或當擺設的書,而是你可以每天翻一兩頁、任意讀一段、甚至把祝福書籤夾在筆記本裡陪伴自己。它像一面靜靜映照你心情的鏡子,也像一位慈祥的朋友,輕聲對你說:「你不是一個人。也許我們無法避免痛苦,但我們可以選擇喜悅。」
當世界愈來愈嘈雜,內心卻需要更沉靜,這本書,就是那道靜中有光的所在。
我很樂意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在人生路上走得有點累、也感到有點疑惑的人,也推薦給想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找回內在錨點的你。當然,也給那些不想讓自己心變冷的朋友們。
是的,我們都可以學會懷抱喜悅而活。謝謝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,給我們這本穿越時代的禮物。現在,該換我們好好接住,並把這份心意傳下去。
Discus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