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場經濟政策的風暴,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談判籌碼或股市數字的波動,對於像我這樣長期關注社會議題、投入傳播研究的人而言,更在意的,是那些不起眼卻極其關鍵的間接受害者——也就是仰賴中小企業穩定發展、靠小額定期捐款支撐服務能量的社福組織。

當美國總統川普再度提出「對等關稅」政策,全球供應鏈與經濟結構即將迎來一波動盪,我的好友、公益平臺「NPOchannel」創辦人張幼霖博士一語道破臺灣公益體系的潛在危機:「若對等關稅政策上路,預估在 6 個月內組織就會受到衝擊。」

行善需餘裕⋯對等關稅衝擊 專家估6個月內影響社福體系 | 聯合新聞網
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對等關稅政策,恐衝擊國內產業及股市。仰賴中小企業主、一般民眾捐款公益社福組織,也將面對衝擊。公益平台「N…

這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對未來局勢冷靜的預判。我從傳播與公共溝通的視角,試圖為臺灣公益組織思索一些應變策略,希望可以為善守住一席之地。

臺灣的公益組織向來以堅韌著稱,無論是金融風暴、COVID-19 疫情,或是近年捐款人老化與青年疏離的挑戰,社福團體總能咬牙撐住,繼續照顧邊緣化個案、提供物資、辦理活動,成為弱勢群體的最後一道防線。

然而,這次的危機卻有兩個致命變數:

  1. 關稅政策不是單一事件,而是連鎖效應。試想,美國若推動對等關稅,反制的國家勢必跟進,加劇貿易戰,不只是物價上漲這麼簡單,而是全面性的生產鏈斷裂、中小企業倒閉與就業市場萎縮。
  2. 公益組織仰賴的資源正是中小企業與小額捐款者。當民生困難、企業資金吃緊,捐款會從原本的日常習慣退化為奢侈行為,即便是定期定額,也會面臨中止或轉換。

這是一場無形卻深遠的壓力測試,檢驗的不只是財務韌性,更是品牌認同與傳播策略。

公益不只是施與受,而是一種信任與認同的交換。當大環境不利、資訊焦慮加劇,人們會優先選擇與自己情感連結最深的品牌與議題。

也就是說:捐款不是理性交易,而是情緒連結的產物。不再是「我有餘裕,所以給予」,而是「我覺得你值得,我才留下來」。

因此,社福組織若想突破資源瓶頸,必須重塑自身敘事與價值主張,讓捐款人不僅支持一個服務,更認同一種信念。

目前,多數社福組織仰賴的三大收入來源分別為:民眾捐款(不穩定)、自產產品或社企(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)以及政府補助(具時效性、審查嚴格)。

在經濟緊縮情境下,這樣的三角支撐結構將出現明顯傾斜。因此,可考慮在此基礎上增設以下三項策略性補充:

  1. 創新型互助平臺:如公益 NFT 捐款、數位互助社群(Peer-to-Peer microgiving)。
  2. 公益訂閱制服務:結合內容行銷與知識轉譯,開創會員制小額支持機制。
  3. 跨界合作商模:與 ESG 企業共同策畫產品,好比良善聯名禮盒、弱勢家庭支援計畫等,藉由 B2C 端滾動支持力道。

以上這些方案的關鍵,在於提升使用者的參與感,讓支持不再是一次性的捐贈,而是一段共享價值的旅程。

在公益傳播的語境中,弱勢常常被放在需要被救助的位置,但這樣的敘事方式,在資源緊縮時期會讓捐款人產生無力感,甚至產生挹注再多也不夠的疏離心理。

所以,我建議公益組織可以採用以下敘事轉型策略:

  1. 從受助者故事→共築韌性故事。舉例來說,不再只是說「雅明來自單親家庭,我們為他提供三餐溫飽」,而是「雅明參與了社區園藝工作坊,和志工們一起打造共享花園」。
  2. 從服務輸出→社會價值共創。將公益活動重新包裝為參與式解決方案,讓支持者不只是金援者,而是行動者。
  3. 從一次性幫助→持續關係養成。將捐款轉為陪伴式支持,例如每月寄送服務進度與回饋報告、開設贊助人直播說明會等。

諸如此類的敘事方式,可將被動捐款轉為主動參與,對建立長期穩定的資源鏈也會有所幫助。

身為傳播研究者,我深知公共議題的力量。若要讓公益在關稅風暴下不被遺忘,必須將其重新帶入主流議題視野。我建議可以採納以下的做法:

  1. 媒體串聯倡議:發起「守住公益韌性」專題報導,結合商業媒體、新媒體與知識型 KOL
  2. 數據化衝擊評估:結合學術單位與智庫,定期發表「經濟政策對社福組織影響調查報告」,以量化數據爭取政策關注
  3. 研擬政策白皮書:與 NPOchannel 等臺灣公益團體合作草擬白皮書,倡議公部門增加緊急因應補助、鼓勵企業捐款抵稅額提升

透過這樣的策略,我們可以將公益納入政策制定者的優先思考範疇,而不是等受創之後才亡羊補牢。

在當今數位時代,社福組織若不進行數位轉型與 AI 工具整合,將難以拓展群眾基礎。建議相關組織可導入 AI 自動生成工具,快速產出感人募資故事或定期電子報內容。另外,也建議部署 CRM 系統,讓定期捐款者感受到被重視與專屬服務。最後,別忘了善用社群與內容行銷工具,打造以價值認同為核心的長尾支持圈。

這些不是奢侈投資,也不是盲目跟風,而是未來生存的基本配置。

最後,我想對所有正在這條路上堅持的朋友們說:你們並不孤單。從張幼霖博士的言談中,我看到的不只是對危機的理解,更是對希望的守護。

當政治與經濟的板塊位移波及公益組織時,我們不能只是等待下一筆捐款,而要主動出擊,重構價值傳播與組織生態。公益組織需要的是不只是支撐的勇氣,更需要策略的引導、科技的支援與大眾的共鳴。當挑戰與機遇並行,正是我們翻轉敘事、升級經營與建立韌性的最好時機。

公益,不應只是風雨飄搖中的一把傘,更應成為引導方向的一座燈塔。願我們共同度過這一場風暴,守住善的光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