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書,不只是教你一套方法,而是邀請你換一副眼鏡來看世界。卡曼・蓋洛(Carmine Gallo)的《跟賈伯斯學創新思考》(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),就是這樣的一本書。它談的不是創新技術,而是一種思維肌肉的鍛鍊:如何在平凡的日常裡,看見非凡的可能。
作為長期關注 AI、傳播與創意產業交界的研究者與講師,我讀這本書時特別有感。許多人談創新,談工具、談流程以及談科技,但賈伯斯給我們的啟示,是一種更底層的思考結構。Gallo 把這種思維,拆解成從職業、願景、思維、顧客、設計、體驗到故事等七大心法,幾乎構成了一張當代創意工作者的 DNA 地圖。
一、創新的起點:熱情不是浪漫,而是紀律
「追隨你的熱情」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,但我們在賈伯斯身上,可以感受到:熱情不是感性的口號,而是一種理性的堅持。
書中提到,他曾為了字體設計旁聽書法課,後來這份對美學的執念,成為 Mac 電腦的靈魂之一。那顯然不只是興趣,而是他對「好東西應該長什麼樣」的信仰。
我常在企業內訓或課堂上,觀察到一種現象:許多團隊口頭上強調創新,實際上卻被 KPI 與流程掐得死死的。創新需要熱情,而熱情的本質是對意義的追尋。當你知道自己為何而做,就能跨越疲憊、誤解與挫折。
賈伯斯的熱情不只是對產品,而是對「讓世界更好」這件事的執念。這讓我想起他那句經典名言:「創新區分領導者與追隨者」。
二、願景的力量:讓產品成為世界的印記
老實說,賈伯斯的成功,也許不在於他創造了多少產品,而在於他讓蘋果旗下的產品成為色彩鮮明的文化符號。
在《跟賈伯斯學創新思考》書中,作者提到真正的願景,應該具體、簡潔且一致。這三個形容詞,看似普通,卻不啻為創新者的試金石。
當年 iPod 的那句廣告詞「把一千首歌裝進口袋」,無疑是一個經典案例。它不是單純地描述規格,而是願景轉譯——一種讓人立刻懂、立刻想要的語言。

iPod advertising’s success was due in large part to its simplicity. A brief tagline and simple, straightforward message provid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grasp what the iPod is about.
我常告訴學員,一個好的願景不是寫在牆上的標語,而是能被顧客、員工與投資者重複講述的共同故事。而賈伯斯的願景,就是讓人願意參與其中的故事。
三、跨界學習:創新誕生於意料之外的交會
賈伯斯說:「創意就是把不同的點連接起來。」
這句話在今日的 AI 時代,更具啟發性。跨界學習不只是懂一點別的領域,而是讓大腦保持多元輸入,讓連結的可能性最大化。
書中提到他如何從日本禪宗、德國工藝到皮克斯動畫汲取靈感。這也提醒我,創新的燃料往往來自好奇心的橫向擴張。
我在授課或為企業提供顧問諮詢時,也鼓勵學員不要只研究自己的產業。最好的靈感,往往來自陌生的領域。
例如,某家餐飲品牌曾在觀察戲院觀眾的排隊動線後,重新設計點餐流程,結果客訴率下降三成。是呀,這正是異質思考的力量。
四、銷售夢想,而非產品
致勝心法 4,可說是全書我最喜歡的部分。
賈伯斯從不認為自己在賣電腦或手機,他賣的是「改變世界的可能」。
蓋洛寫道:「客戶不是消費者,而是懷抱夢想與希望的人。」
這句話讓我想起近年 AI 教育與內容創作的浪潮——許多創作者以為自己在賣工具,其實不大正確,因為他們在賣的其實是讓使用者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機會。
蘋果的每場發表會,本質上都不是科技展示,而是夢想劇場。賈伯斯懂得用故事召喚信仰,這也是他行銷哲學最動人的地方。當然,大家也都知道,蘋果的這一套魔法,如今已經被小米等諸多公司致敬和模仿了⋯⋯
但我永遠忘不了,當賈伯斯在舞臺上說出 “One more thing” 的那一刻,他不只是發表產品,而是在創造一種儀式感——讓使用者感覺自己正在參與歷史。
五、極簡的哲學:把複雜變簡單,把簡單做到極致
「簡單,是最終極的複雜。」
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環節,從 iPod 的一個旋轉鍵到 iPhone 的單一按鈕,背後都蘊含著蘋果公司為使用者思考的設計哲學。這不是少做,而是多想。
我想起許多企業導入 AI 時,常把重心放在技術堆疊,而忽略了使用體驗。事實上,最成功的創新往往不是讓人眼花撩亂的功能多,而是設法讓使用者少點兒負擔。
誠然,蘋果公司不只是設計產品,他們更用心設計體驗。
嗯,這也讓我想到日本職人文化的精神——去除多餘,留下精華。創新不只是增加,而是選擇性的刪減。
六、體驗的魔力:讓顧客在每次互動中愛上你
作者提到蘋果直營店如何重新定義顧客服務,從空間動線、燈光到員工互動,全部為了創造極致的體驗。
這也讓我聯想到在企業從事培訓與諮詢顧問的過程中,客戶們常掛在嘴邊的「體驗」,其實是一種被理解的感覺。當顧客覺得你懂他,他就不只是消費者,而是品牌的擁護者。話說回來,全世界的果粉為何這麼多,想想也就不意外了⋯⋯
當然,這一點也能應用在教育與內容創作上。學生或讀者並不只是普通的受眾,他們渴望被啟發、被理解以及被感動。因此,與其抱怨大家不認真聽講,身為老師或講者的人,可能得更費心打造優質的體驗了!
七、故事的力量:用敘事讓理念流動
最後一個心法,是我認為最能貫穿前面六個的核心:講好故事。
賈伯斯懂得用故事說服、啟動共鳴和建立信仰,這是大家都了然於心的。他在產品發表會上總是用衝突、轉折與解決等三幕結構,讓生硬的科技變成生動的戲劇。

卡曼・蓋洛自身是溝通教練,他把這套敘事力延伸為創新溝通的核心能力。這對任何領導者、講師以及創作者來說,都極具啟發意義。
創新不是讓別人看見你的產品,而是讓他們看見自己的未來。
結語:讓創新成為日常,而非神話
讀完這本書,我最大的感觸是:賈伯斯的創新,並非超凡入聖,而是一種對細節的極致執著。
創新,不是偶然的靈感閃現,而是有意識的思考習慣。
Carmine Gallo 沒有把賈伯斯神格化,而是讓我們看見一種可以學習、可以實踐的思維方式。這正是本書最可貴之處。
對今天處於 AI 浪潮、數位轉型與自媒體競爭的我們來說,創新不再只是科技的專利,而是一種思考方式——一種「拒絕將就、追求極致」的日常態度。
如果你渴望在混沌的時代中保持創造力,《跟賈伯斯學創新思考》會是一面鏡子,照見你潛藏的可能。
嗯,這並不是要你成為下一個賈伯斯,而是幫你找到屬於自己的「Think Different」。
Discussion